2.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
本实验要求学生先期修习的课程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要求学生具备如下基础知识和技能:
① 基本的人文知识和道德法治修养;
②中国近现代历史基础知识;
③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项目组成员近年来主要教改教研类成果
教改教研类著作/教材
教改教研类论文
教改教研类咨询报告
教改教研类项目
教学成果奖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苏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正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中,苏州的党员干部与广大民众共同孕育出了包括“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在内的苏州“三大法宝”,为苏州继续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贡献了精神力量。
苏州城市学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的谆谆嘱托,贯彻总书记关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重要指示精神,顺应高等教育数字化时代潮流,立项建设“新时代弘扬苏州‘三大法宝’生动实践虚拟仿真实验”。
本项目由一系列虚拟仿真实验组成。目前,已建成“‘闯’出来的昆山之路”虚拟仿真实验;“‘拼’出来的张家港精神”“‘融’出来的园区经验”虚拟仿真实验处于持续建设中。
昆山是承载习近平总书记“勾画现代化目标”的地方,已连续19年位列全国百强县榜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县域示范。本实验全面展示了苏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中“走在前、作示范”的生动图景;通过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变革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优化评价方法,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等重大命题的理论内涵和实践逻辑,熏陶他们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历史智慧,立志成为担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本实验在“顺应教育数字化潮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构建实践教学新形态,提升铸魂育人实效”“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1.顺应教育数字化潮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长期以来,传统思政课课堂教学存在不少难题:单向灌输、互动方式有限、缺乏情景体验、评价方式粗放、学生注意力难以持续等问题;线上教学同样面临困境: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学习氛围不足、协作学习难度大、个性化教学难以全覆盖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虚拟仿真实验是推进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是破解难题、走出困境的重要路径。本实验对“昆山之路”历史资源进行深入、精准的数字化开发,高度逼真地重现“昆山之路”的发展历程,科学合理地虚拟了昆山人民在历史情境中的多种思考、各种选择及其艰苦探索,使实验者在沉浸式、交互性的实验环境下,增强学习的体验感和可操作性,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有力落实了思政课建设改革创新“八个统一”要求,让思政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2.构建实践教学新形态,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连接起来,拓展了铸魂育人的时空广度,增强了价值引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是,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着诸多痛点:频次高、人数多、组织难度大,同时受到课时安排、教学成本、安全管理等因素限制,属于“高成本、高消耗、大型综合”类活动。
虚拟仿真实验以数字时空克服了物理空间的束缚和限制,是解决传统实践教学痛点的有力手段。并且,虚拟仿真实验也是一种新型的超越时空的数字化社会实践,极具思政教育价值。因为,让“00后”青年大学生开展现实的社会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其教育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他们的幸福生活与生俱来,如果他们不了解过去,就很难深切理解现在幸福生活的宝贵和不易!本实验则把“昆山之路”激情澎湃、感人肺腑的创业史放到青年大学生手上,让他们“回到”19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大时代和社会大课堂,开展一场不一样的“社会实践”。“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实验把本质上不可逆的过去的时代状况、社会面貌“可逆化”地呈现在他们面前,是一场震撼教育,让他们“亲身”体会到过去的昆山是那么落后,从落后到发达的沧桑巨变是是何等艰苦卓绝、披荆斩棘!这样,在青年大学生那里,当代社会现实与虚拟化的、作为历史的“社会现实”实现了对接,历史观照了当代,这种“视界融合”的过程就是铸魂育人的过程。
3.讲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据统计,目前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https://www.ilab-x.com)上,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有1194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有1316门,两者合计 2510门;全部的在线虚拟仿真实验合计3546(包括非国家级、非省级)。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只有48门,其中国家级14门,省级15门,占比都极低。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文化-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建设、宣传、统战等各个方面、所有领域都是极为重要的学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课与虚拟仿真实验相结合,意义重大,需要大力推进。从目前全国已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有近1500家这个数据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虚拟仿真实验的建设任重道远,亟需大力提升。
从目前已建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虚拟仿真实验的主题和内容来看,主要是关于近现代史重大事件(如衡阳保卫战、飞夺泸定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如井冈山精神、沂蒙精神)、新时代建设方略(如总体国家安全观、美丽中国)以及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等四大类型,而“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和内容是缺乏的。当前,思政课迫切需要为学生提供全面认识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各种渠道,本实验以“中国式现代化苏州实践”为主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本实验从“教学设计具有合理性”“实验系统体现先进性”两大原则出发进行相关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1.围绕思政课课程定位和特征,服务人才培育目标
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不是一般的实验,而是立足思政课课程定位,必须体现思政课特征的实验,实验要符合并且服务思政课的人才培育目标。因此,本实验的教学设计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实验者得到提升:①政治站位要高。“昆山之路”等苏州“三大法宝”是苏州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孕育形成的时代风范、精神力量。本实验的具体内容是“昆山之路”,是让实验者通过“昆山之路”透视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其根本目的是让实验者领悟和认同“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②素质能力要强。“昆山之路”是党团结和带领昆山人民一起奋斗的创业之路,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处处闪耀着人的主体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等思政元素。本实验在设计上把这些思政元素融入实验的全过程、各方面,让实验者在学习、操作、互动、探究的过程中,在理解“时代背景”,了解“发展难题”、作出“发展决策”等过程中,能够深切深刻地领会到时代发展、干事创业对人的素质能力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熏陶、引导他们更加刻苦学习,锻炼才干、立志成才。③创新挑战精神要实。“昆山之路”蕴含着丰富的创新精神、挑战精神(例如,“敢争第一、勇创唯一”“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创先创新创优”等)。本实验注重对实验者的创新精神、挑战精神的培育,在实验设计上凸显“昆山之路”所蕴含着的创新精神、挑战精神,熏陶学生确立“勇立潮头、走在前列”品格和追求。总之,本实验对于“两性一度”这个要求,是紧密围绕思政课课程定位和特征来进行的;力求培育学生在知识、政治、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有机融合,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塑造和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
2.创造性转化教材内容,用实验讲道理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但是讲好道理很不容易,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庞大,理论深邃,诸多“原理”的抽象程度高,理解难度大。本实验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出发,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实验内容,把抽象的原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地方“历史”、精彩“故事”、具体“道理”。①尊重历史,浓缩历史。“昆山之路”波澜壮阔,历史悠长。本实验将昆山的体制机制改革历程、经济增长状况、社会发展水平,在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融合性、简约化的提炼和重构,呈现了“昆山之路”的基本脉络、精神实质及其生动实践。②精选故事,讲好故事。“昆山之路”内容丰富,故事精彩。本实验梳理出“昆山之路”相关的重大阶段、重要事件、典型案例等,按照它们与各专题的关联度,分别置于实验的相应专题下,多讲好故事,好好讲故事,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③细分道理,说清道理。“昆山之路”底蕴深厚,道理深刻。本实验细分昆山之路、苏州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等不同层面的道理,既从具体化的地方上的道理起步,又延伸开来,把昆山的地方发展与苏州、江苏、全国乃至全球的发展结合起来,说清楚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战略机遇、政策实施、发展路径、利益追求等背后和深处的诸多道理,使实验者“懂政理、明学理、通事理”。
二、实验系统的先进性
1.实验设计的先进性:体验式 + 探究式
教高厅函[2021]13号文件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类课程可以为体验式设计”。本实验在体验式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探究式的实验环节。即,实验者可以进行不同的“路径选择”:当“选项”发生变化时,则会发生相应的“场景”变化和“ 结果”变化。例如:
在专题一“艰苦创业 敢闯敢试”中:实验者回到1980年代,直面昆山当时的发展困境,以及发展路径选择。实验者可分别选择“发展路径一.主抓农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或“发展路径二.主抓工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则可分别作出相关的发展决策,得到不同的发展成果。由此,实验者可从中领悟昆山当时走“农转工”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在专题四“勇攀高峰 创新创优”中:实验者对于“环境保护”选项,可选择不同的环保态度、治理措施。每当作出一个选择时,实验画面会出现相应的环境变化,环境指标会出现不同的数值变化,即产生相应的治理结果。由此,实验者可从中领悟昆山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美丽昆山”、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2.实验内容的先进性:微观切入 + 主流叙事
本实验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但对于该主题的表达,不是泛泛而论地阐释宏大的道理,而是在表现内容、表述方式等方面有所改变,即从具体的案例、故事、事件等微观层面出发,“解剖麻雀”,从小切口中导出大道理,在微场景中延伸出中国式现代化。整个实验的说理方式是:循序渐进、逐步递进。换言之,本实验立足苏州,以学生所处苏州的“身边人”“身边事”作为实验素材,让学生在亲切可触可感中领悟“苏州实践、苏州道路”的内在规律,由此上升到“‘强富美高’新江苏”,最终落脚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验教学主题。
本实验基于“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这个课程定位,力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培根铸魂总目标上发挥了更好的作用。为此,实验把不可逆的“昆山之路”数字化、具象化地再现出来,使实验者“具身性”、自主式地体验、探究和感悟作为中国改革开放重要缩影和典型之一的昆山实践;这样,宏大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具体真切的叙事,宏阔博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呈现,有助于实验者能够在生动鲜活、可亲可感的虚拟仿真环境中,“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地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1.知识层面:知书达理
实验是知识驿站。蕴含了17个知识点,中心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它能够使实验者在了解“昆山之路”形成过程、思想内涵及其精神实质的过程中,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2.价值层面:家国情怀
实验是思想园地。在每个专题的开头,“时代背景”或“政策实施”指明了实验的宏大主题: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宏大主题是从微观叙事入手,讲的是“身边人、身边事”,探索体验的是创新创业、风风雨雨。它能够引导实验者领悟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功,靠的是党和人民的同心同德、同向同行,靠的是团结、奋斗和智慧,从而强化实验者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3.实践层面:奋斗奋进
实验再现了昆山人民的创业之路,让实验者重新体验“千难万险、千辛万苦”,不断探索干事创业的发展路径,作出各种发展决战,获得不同的发展成果;因此也是一场精神之旅,它所蕴含着“敢闯敢试、苦干实干”“争第一、创唯一”的奋斗品质,能够感染和激发实验者形成积极向上、勇于担当、争先创优的优秀品格,推动他们深入思考个人学业、事业和人生,自我加压、要求进步,立志成才、增强本领。
实验共有“知识学习”、实验操作、“试题测试”三个模块。本实验基于“分类设置分值、分别赋分”的原则,采用了综合性、过程化的赋分和评价方法。即,实验系统对每个模块、每个步骤、每道测试题分别预设了相应的分值,以便对实验者的学习情况、操作情况、答题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过程化的赋分,并可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和数据利用。分值设定主要是根据学习、操作或试题的重要性、难易度、合理用时等具体情况分别确定,并设计了赋分模型。具体如下:
1.对于“知识学习”:经测算后,确定每个知识点的合理用时范围,以及相对应的分值范围,它们构成正相关。原则上鼓励实验者尽可能花费多一点的时间学习知识点,但超过合理用时范围的上限,不会增加得分;反之,用时少则得分少,低于合理用时范围的下限则不得分。
2.对于实验操作:A.对于单纯的点击选择、操作动作类的步骤,按步骤的完成度赋分。即经测算后,确定每个步骤的分值范围,完成度越高,得分越高,反之亦然。B.对于需要思考分析、可反复尝试和试错、探究类的步骤,经测算后,确定每个步骤的合理用时范围、合理尝试次数范围,以及相应的分值范围。原则上鼓励实验者尽可能花费多一点的时间进行思考分析,尝试多一些的次数进行试错、探究,但超过合理用时范围、合理尝试次数范围的上限,不会增加得分;反之,用时少、次数少则得分少,低于合理用时范围的下限、合理尝试次数范围的下限则不得分。C.在特定的例如“发展路径选择”“生态环境保护理念选择”“生态环境治理措施选择”等环节,根据实验者与“昆山之路”等苏州“三大法宝”的真实历史情景和结果的偏离度大小或者多少进行赋分。这种环节的分值设定所依据的标准相对模糊,不追求精准,大致合理即可。
3.对于“试题测试”:试题设置相应的分值,按照答题对错赋分。
4.实验系统在实验者完成“知识学习”、实验操作和“试题测试”后,会自动生成实验总成绩和详细的实验报告。实验者可自主导出。